搜索
返回
济邦新闻 | 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实践与路径研讨会

2022年5月18日,由可持续发展合作研究所(ISC)主办,上海济邦投资咨询公司、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南省联创低碳经济发展中心和上海循商文化传播公司(商业生态)共同协办的《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实践与路径研讨会》在线上正式举行。

本次研讨会议题由“双碳”发展,城市实践,基础设施,社会影响四个版块组成。发言嘉宾除我司董事长张燎先生外,还包括: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博导/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主管林微微女士、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博导廖翠萍女士、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院/绿色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瑞女士、湖南省联创低碳经济发展中心董事长张繁先生、可持续发展合作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潘涛博士。

会议开始由潘涛博士代表主办方ISC作开场致辞,潘博士提到举办本次研讨会的初衷,是想把碳圈的朋友聚集起来,通过对热点话题进行专业性、建设性的讨论,产出一些成果,形成一个气候经济的资源网络节点,他表示非常期待本次研讨会嘉宾所带来的分享以及思想碰撞。

第一个分享主题是由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博导/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带来的《从倒U形变革看中国“双碳”发展》。诸教授的发言主要探讨了如何看倒U形变革、中国“双碳”80年的三个阶段以及“双碳”创新矩阵三个问题。他在发言中提到倒U形变革,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问题,最根本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每个城市在做“双碳”规划、路线图、路径的时候,必须把城市倒U形三个阶段路径分析出来,找到里面的主要矛盾、对策举措、行动理念。在2030年前,碳达峰主导力量是要做好传统能源的低碳化转化工作,而能效跟碳效率改进主要领域是工业跟电力部门。无论国家、城市、社区,以低碳(能效、碳效率改进技术)、零碳(能源替代技术)、负碳(碳汇和CCUS的吸碳技术)三种碳技术和碳创新为横坐标,以主要部门为纵坐标,分出三层次或者四层次的矩阵,可以通过矩阵中纵横交接的某一方面,找到每个部门相应的解决方案。

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主管林微微女士带来的分享是《城市“双碳”的实践和思考》,她在发言中提到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看,2060年这个时间点实现碳中和,工业、交通还占一定的排放比例,电力被压缩主要以清洁能源为主,最大的抵消来自于土地利用、碳汇、碳移除和一些负碳技术。能源基金会多年来在机制体制层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体行业领域方面都有所创新,她摘取了能源领域和交通领域的几个案例,阐述如何从机制体制创新角度去推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把更好的资源倾向于更低碳更高效的行业和企业,以及通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研究,帮助地方制定行动方案并落地。最后她提到,城市类型不同,面向达峰和中和路径的差异会非常大,针对中国的“双碳”问题,包括城市落实时的一些思考,梳理出六个难点:碳总量、时间与空间、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路线图落地、工作协同以及能力建设。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博导廖翠萍女士分享的主题是《广州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探索》,她从“碳达峰碳中和”的宏观背景、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通过这个构建对先进城市经验得到一些借鉴、以及对广州市碳达峰的研究和基于EPS模型碳中和路径研究几个角度做了分享。她介绍了广州多维度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城市典型案例、模型情景分析,以及通过这些分析体系带给广州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设定的启示。

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绿色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陈瑞主任带来的分享主题为《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的思考和展望》。主要分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双碳”形势与挑战、情景分析、战略路径研究。她在发言中提到:天津市通过实施煤炭消费总量削减,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和清洁化的方向转变。但是碳排放各种参数相对于全国同类城市而言,社会发展,产业发展,能源结构都是高碳的,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且非化石能源禀赋有限,因此天津市碳排放实现达峰后稳中有降任重道远。在此情形下,研究院基于LEAP模型构建了天津市能源规划和碳排放预测模型,分别设置了基准、达峰、中和三种情景,通过模型寻找基于各部门的双碳目标实现路径。

接下来,湖南联创低碳经济发展中心董事长张繁先生分享了《长沙市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规划和实践》。他的发言分为三个部分:湖南长沙情况和面临的形势、形势之下对“双碳”的理解和工作思路上的考虑、目前长沙工作的进展。他在发言中提到长沙没有太多的工业过程排放二氧化碳的工业产业组成,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非常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降能源强度、降人均用能消费强度,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是非常大的。实现碳达峰、实现“双碳”转型的核心公式,是“双碳”之路等于技术进步加上碳排放定价,加上公共治理。结合长沙的问题看,路径设计者思考了五个方面的经济学账:达峰时间、峰值设定、达峰后经济的发展、任务分配的合理性以及整体的统筹安排。长沙市从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包括碳汇、循环经济等方面全面部署了整个策略,同时关注底层数学逻辑,建立统计核算体系,建立碳排放预先评价体系,对区域用碳生产力,实际上也是碳强度的导数,来进行评价和考核。

我司董事长张燎先生带来了主题为《城市双碳行动与基础设施》的分享,分享内容主要包含三个版块:双碳目标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双碳行动大逻辑、基础设施新实践助力城市双碳目标。他在发言中提到:城市碳中和路线图涉及到多个部门多种主体,一般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只有把每个部门每类主体碳排放基本解决了,城市作为主体的“双碳”目标才更容易实现,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体系的互补也使得碳中和体系更加具有韧性和安全性。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若要实现碳排放减少,我们就必须在城市关键基础设施领域里面实现减碳。基础设施的碳管理有一种叫“碳锁定效应”。如果要在基础设施上实现碳减排,就必须自顶向下设计“双碳”行动规划、措施,减碳效果更好。如果设计建造了高碳排放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在设施运转使用阶段,试图通过能耗减少来减碳这种努力效果比较差。随后他介绍了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在实现“双碳”目标时的具体思路和做法,首先是摸清家底,需要打破现在的信息孤岛,进行碳排放等碳数据的梳理、交换、分享和分析;其次,通过碳达峰、碳中和定量分析模型,在既有数据基础上,自顶向下的来计算不同的措施组合达到的减排效果,设计出减排路径,推导出减碳措施的组合包,最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另外,他提到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包括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成本效益最大的减碳。发言最后他强调与低碳发展相关的投融资,需要重新梳理和设计、甚至修改完善基础设施资产的费价政策,使得这些基础设施资产适合金融产品投放的要求。

主办方代表潘涛博士在研讨会最后带来了题为《城市碳中和路径规划的社会影响评估》的分享。他在发言中提到:气候公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里面有三个逻辑,第一,气候变化,包括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其实会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或者加剧一些社会问题;第二,在“3060”美好政策愿景下,要帮助地方政府全盘考虑,确保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第三,“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海量的投资机会,行业和就业的变化,是否是符合市场环境的公平原则,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是不是能够人人所及……但常常这些社会影响在各领域轰轰烈烈的宏观的路线图制订、技术、市场驱动探讨中被忽略。过去一年,能源价格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整个社会的成本上升,其实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必须要引起重视。另外,我国基础设施不完善,极端天气带来危害非常大。参考国际气候公平一些通常的做法,优先的措施总共有四点:碳中和规划要侧重公平和普惠;减碳过程中要考虑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影响;考虑到相关方意见的表达,要有渠道,能够是一个良性互动的状态;对于转型影响的这些城市地区社区人群,要提供转型的支持机制。在城市碳中和路径研究中有一个板块,专门对规划可能导致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价和评估。原则是参照ADB亚行绿色城市整合性的规划原则,分包容性、经济适用性、可及性、韧性四个维度来考虑问题。有了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可以定期监测“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及社会效果。

伴随着最后的会议互动环节,本次研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