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
济邦观点 | 智能交通发展拐点和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孙建宏

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资深副总裁


交通是支撑社会经济高效协作的基础设施。交通服务出行、交通服务产业是交通体系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的两大根本出发点。


二十年来,在城镇化高速发展和区域产业协同快速推进过程中,路网基础设施、载运工具、交通体系结构和管理服务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垂直领域交通服务能力围绕以人为本新发展理念,组织科技攻关,创新服务模式,取得了体系性的建设和运行成果,给公众出行和产业发展带来了切实的获得感。主要如下:

  • 安全、高效、舒心的高铁出行服务;

  • 随需、便捷的网约车服务;

  • 快捷、安心的小件寄送服务;

  • 普惠、随行、友好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

  • 安全、便捷的人脸支付、手机支付及市民一卡通;

  • 人性化的电子驾照/交安码和网上申办业务;

  • 方便接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

  • 接受度渐高的电动、ADAS用车新体验,以及憧憬向往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

  • 礼让行人、文明出行,有温度的交通在全国范围普及等。


这些领域为什么能够取得契合交通发展新需求的突破?首先,是他们摒弃了“以资源为本、以管理为本”的传统定位,转向以“人悦其行、物畅其流”的服务理念;其次,不是在已有系统上的修修补补,而是重构业务框架,并在关键技术能力上实现突破,形成对新服务模式、新服务能力的强大技术支撑;第三,在纵向领域构建起从新型基础设施、运输工具,到互联网泛触达服务平台,提供完备的交通服务体系,为需求方提供实时在线、端到端、个性化、安全高效体验优异的贴身服务;第四,坚定依托数字化精细化运营平台,围绕“交通服务出行、交通服务产业”的定位持续优化商业闭环。


回望过去,在看到已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聚焦当下,清醒认识到现有行车、停车调控服务能力与交通出行需求之间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尤其在交通负荷大、时空资源受限、建设运营投入大、协调落实执行难等领域,动态精准供需匹配矛盾突出。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由封闭测试区走向了探索商业落地的先导区,对智能交通赋予了新的内涵。已经持续了三年疫情,深刻改变了交通产业的发展环境。在诸多因素的交织影响下,交通服务体系换挡升级已逐渐迈入深水区。


目前,受社会高度关注的交通问题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瓶颈路段精细化交通组织和动态精准调控能力亟待提升,如:

  • 部分瓶颈路段交通组织不合理,上下游协同调控能力不足,且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转化为常堵路段;

  • 医院、学校周边由于普遍存在患者/学生就近上下车,进出停靠车辆与其他社会车流相互交织,造成交通秩序混乱且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

  • 道路个别关键主辅路进出口、分合流点段车辆排队长,恶意加塞等交通违法行为多发,长期得不到有效管控;

  • 施工占道、交通管制期间分流绕行方案不够确切。


二是停车供需匹配服务仍是高频痛点,尤其是大停车场找车位和反向寻车均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车位共享也因受各停车场主体的管理约束而难以普及。

三是道路公共交通集约化运行效率有待提升。公交线路规划、班次动态调度及乘坐体验有待改善。此外,公交专用道占用了大量路面资源但使用效率低,亟需探索创新使用模式。更深层次是改革动力问题,即:需要激活公交数字化运营活力。

四是TOCC经过几年建设运营,在整合交运数据资源、分析呈现宏观交通运行规律及监管决策支持、提供数据服务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交通运输多模式协同、应急协同指挥上鲜有落地成效。

五是交通安全问题依然突出,减量控大受到空前重视,亟需精准刻画重点对象、隐患路段,探寻交通事故根因,为有效防控交通事故找到有效抓手。

六是车路云网图等新技术与交通痛点场景之间的匹配度、融合度不高,投入产出比低,百姓获得感和政府成就感不够强烈。

透过问题表象,再来探究其中几个深层次原因。首先,路权精细化调控问题主要归因于当下交通体系自带的缺陷——就是在尚未共识、尚未大规模实践的预约出行、在线出行之前,现有主要道路交通模式为随机出行,主要点段以无标识感知为主,其突出特征为后知后觉及碎片化感知,无法动态刻画区域级车辆组成、方向级路段OD及重点路段车道级OD,这是致使交通路权与交通需求难以精准匹配的根本因素。但目前全域标识数据规模基本具备,数据整合分析技术能力较为成熟,交管业务主体明确,在道路条件复杂、拥堵/安全需求强烈且政府财政条件较好的城市有持续落地机会。

其次,在自驾/停车服务拉通、公交/共享单车服务拉通等多模式协同方面,以TOCC为主要载体的平台侧重2G/2B业务监管,面向C端的MaaS定位在拉通交通信息服务、共享出行/预约出行、公交/轨道/共享单车/停车、支付等,提供区域一体化交通出行服务能力。但在各纵向出行服务平台林立的当下,MaaS尚未找到各方可接受的商业模式,目前尚处于探索状态。

第三,倍受期待的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已由封闭测试园区走向开放的先导区,在园区物流等低速简单场景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但目前制约因素较多,短期内难以做到多点开花、规模化落地。具体分析如下:

  • 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度不够;

  • 车路协同缺乏对出行者极具吸引力的业务场景,商业模式不清晰,导致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车路协同技术标准/信息安全等方面推进较缓慢。

一切问题都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一切问题更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及发展动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必定对智慧交通体系重构及服务能力升级提出全新的要求:

  • 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旅客出行需求不断增强;

  • 高价值、小批量、时效强的货物运输需求快速攀升;

  • 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正在重构能源产业、汽车产业、人工智能产业;

  • 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正在加速构建路网云图等新交通基础设施。


站在这个时点上,远眺未来,智慧交通发展方向清晰可见——在国家《交通强国发展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公安交通管理2021-2023发展规划》等重大政策指引下,新交通正快步走在边端云交通支撑体系数智化、交通服务一体化/互联网平台化、载运工具智能化的大道上。

所有远大的目标都是接续奋斗出来的。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多线并行,逐步推进,各项目标都将达成。

如若我们将视角收缩到交通安全防控能力改善和交通整体通行效率提升两个方面,从条件成熟度、投入产出比考量,从解决当下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交通问题,推演到理想中安全、高效、优体验的自动驾驶/车路协同,这个相当长的过程可能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建好用好交通大脑,改善后知后觉的响应效率和决策精度。即:切实依托路网全域全量标识轨迹数据对交通规律的洞察能力,运用交通组织、信控优化、秩序管控和应急疏导等综合手段,更为精细精准的动态匹配交通供需,用好用足现有交通资源,有效提升城市路网OD干线通行效率,缓解高峰时段瓶颈路段交通拥堵,让市民出行有真切的获得感。同时,基于出行轨迹分析交通行为,构建重点对象和隐患路段画像,通过知识图谱分析交通事故根因,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防控,让减量控大工作推进真正有抓手。

第二阶段就是MaaS成为出行必备,在实现一站出行、联乘联运的便捷、高效一体化综合交通服务的同时,大交通系统完成了由后知后觉到先知先觉的华丽转身。在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加持下,几乎所有车辆都接受预约出行,都处于在线出行。出发地、目的地和最优路径系统尽在掌握,交通供需精准匹配迎刃而解,交通安全、运行效率都将得到更大提升。

第三阶段就来到我们无限憧憬的自动驾驶车路协同阶段,安全驾驶由机器承担,人从紧张的驾驶操作中解放出来,交通服务模式可能完全被颠覆,交通安全、运行效率、出行体验得到极大改善。演进过程将是复杂和曲折的,但美好交通未来可期!


再让我们将视角拉回到当下,找到起点,分析三年疫情以来,智能交通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市场发展机会。

首先,以政府为主要投资人的城市智能交通发展思路出现明显调整。政府更加推崇以综合大交通项目换数字经济方向投资运营的发展模式。考量点如下:

一是持续多年的交管、交通运输等垂直领域项目投资建设,并未明显提升城市交通服务能力,所以政府更加倾向于推进城市综合交通建设;

二是地方财政收紧,政府用一个额度较大的、对投资人有吸引力的综合交通项目,换取产业投资,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为地方落产业;

三是综合交通项目由用户部门牵头改由大数据局牵头,既促进交通平台上云,又促进大数据局对政府数据的管控力度,也为开放数据、引入更多生态做准备;

四是地方大数据项目公司,数据治理、系统运维能力不足,政府力促项目由建设延续到运营阶段,减小了项目建设风险,减少了先期投资预算。

由此可见:提供数智赋能的综合交通解决方案、数字经济产业投资、数据治理/停车服务/车路协同等运营方案成为城市交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再进一步,如能加持融资能力,则更加具有碾压式的竞争力。

其次,有持续营收能力的交通企业数字化转型业务备受青睐,尤其以智慧高速、港口、物流园区为最。以高速公路公司为例:由于高速公司是以收费业务为核心,承担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运服全生命周期业务,以投入产出比为关键考量的企业,所以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道路准全天候通行能力,实现降本增效是高速公路公司和方案提供方的共同关注点。近两年来,智慧隧道、收费稽核等场景清晰、决策链短的高速项目成为传统高速机电厂商和科技巨头竞合的主战场。在未来,更大的战场将是各省交建投与交通新势力在陆水航一体化综合交通综合解决方案的合作与较量。


第三,是围绕全国行业主导部门的核心监管业务,每年陆续有落地项目机会,eg:支撑减量控大的公安交管大数据研判平台、视频网集成指挥平台等。此类项目具有明显的体系性、规范性和连续性,也是业内公司关注度较高的传统市场领域。

第四,智能交通服务商由三足鼎立演变为五方争霸,内卷严重,定位混沌。科技巨头以其在智能云、数据中台、AI平台、交通数据治理工具和服务、地图引擎及数据服务、数字孪生等领域的能力优势,纷纷发布开源/闭源交通OS,抢占解决方案制高点,构建生态圈,与政府合作圈定大项目,但寻求被集成。传统集成企业,因担心项目周期拉长没有利润,借助自己的业务理解优势,也在积极打造产品,希望被集成。其他入场企业,无论在对交通组织体系熟悉程度、对交通业务理解深度、对大项目协调组织能力等方面,能够担当集成重任的企业为数不多。但在绝大多数交通服务模式尚未云化的当下,逃离集成商身份是一个悖论。最终,受伤最大的是否会是用户自己?

持续的疫情深刻改变了智能交通的发展环境,城市城际智能交通市场增速减缓,项目利润和支付条件转差,绝大部分企业都深切感受到了市场寒意,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尚在探索成长中的MaaS、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给智能交通注入了新的内涵,车路云网图与新基建相叠加,与产业互联网相连通,给智能交通市场的寒冬中投射来一抹朝阳的亮光。

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智能交通产业正处于发展拐点。但再恶劣的环境也有脱颖而出的优胜者,再有吸引力的新方向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落地,事业都是干出来的。只有那些聚焦痛点场景,锐意创新,真正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企业,终将赢得市场用户认可,聚集整合优质资源,最终将站在智能交通新发展阶段大舞台的中央。

感谢阅读